涉嫌用ChatGPT写论文,中国留美博士遭学校开除:怒告校方,要求公开道歉+索赔57.5万美元!


涉嫌用ChatGPT写论文,中国留美博士遭学校开除:怒告校方,要求公开道歉+索赔57.5万美元!

仅用于站内搜索,没有排版格式,具体信息请跳转上方微信公众号内链接

整理|郑丽媛
出品|CSDN(ID:CSDNnews)
如今,各种AI生成的图片、小说、视频随处可见,在高校中,也有越来越多学生开始用AI工具辅助论文写作。第三方机构“麦可思”曾对3000多名高校师生进行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高校师生每天或者每周多次使用生成式AI;使用AI的场景中,近三成主要用于写论文或作业;还有学生坦言,经常直接复制AI生成的内容。
然而从目前来看,学术界对于AI的使用十分严谨,甚至已有多所高校严令禁止用AI写论文。
2024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推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学生使用指南》,要求学生在用AI完成学业任务时,明确区分AI直接生成的内容和个人贡献的部分,且确保AI生成内容不得超过20%;
2024年11月,复旦大学发布了《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其中提到了“六个禁止”,详细列出了AI工具的禁用范围,包括论文撰写、答辩等环节;
本月5日,上海交通大学也最新发布了《上海交通大学关于在教育教学中使用AI的规范》,要求学生应坚持AI辅助学习的价值定位,并遵守各项课程的AI使用规范。若有相关违规行为,学校将追究相关责任。
甚至,近期还有高校老师直接提醒道:如果用AI生成的作文,全部算0分。
诚然,“合理”使用AI是大势所趋。对于学生而言,利用AI工具提效的同时,需坚守学术底线;对于教师而言,借助工具识别AI生成的内容是一种方法,但也并非100%准确。
据外媒KARE11报道,明尼苏达大学在去年11月开除了一名博士三年级的中国留学生HaishanYang,理由是他违规使用AI工具完成考试。而HaishanYang则坚决否认这一指控,并于今年1月起诉学校:要求校方赔偿575,000美元,恢复其学籍并公开道歉。
面对媒体采访时,HaishanYang提到,因为被学校开除,他不仅遭受到了精神上的伤害,也对他的职业规划产生了严重影响,同时他的签证也因此失效:“对我来说,这简直是一个‘死刑’判决。”
明确禁止使用AI工具的考试
据悉,33岁的HaishanYang原是明尼苏达大学健康服务研究、政策与管理方向的博士生,且这已经是他的第二个博士学位。此前,他曾在南京师范大学获得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并已在犹他州立大学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而他选择攻读第二个博士学位的主要目的是:想要继续留在学术界深造,并当上教授。
这起事件的开端,始于2024年8月,当时HaishanYang正在摩洛哥旅行,因此远程参加了一个重要考试——博士学位论文前的综合考试,需在8小时内回答三道论文题目。这场考试属于开卷考,即允许使用课堂笔记、书籍和研究报告,但同时也明确禁止使用AI工具。
完成考试后,HaishanYang自我感觉发挥不错,对自己的表现非常满意。不料几周后,他却收到了一封邮件通知:考试不及格,教授们认为他使用了ChatGPT。
在日常生活中,HaishanYang坦言他每天都会用ChatGPT来寻找旅行灵感、修正作业里的语法错误等,但他坚称自己并没有在那场考试中使用AI,甚至在备考过程中都没有用AI。
据报道,教授们“严重怀疑”HaishanYang使用AI的主要理由包括:HaishanYang的论文内容超出课程范围,认为他“不可能”独立完成这些回答;有两位教授用ChatGPT生成了类似答案,称其与HaishanYang的论文“高度相似”;他的论文中还用了一个罕见缩写“PCO”(PrimaryCareOrganization),而ChatGPT的回答中也出现了这个缩写,故而教授们认为这也是“证据”。
根据HaishanYang提供的文件内容来看,最初是明尼苏达大学副教授EzraGolberstein向学校提交了一份投诉,称有四位教授评审一致认为HaishanYang的考试答案不符合其个人风格,并建议将他开除。
随后,明尼苏达大学为此召开了一场学生行为审查听证会,类似于一场“学术审判”。学校学生行为办公室(OCS)负责调查,并向HaishanYang提供了几项所谓的证据:
有4名教授阅读了HaishanYang的论文,认为“风格和内容”与ChatGPT生成的答案高度相似,因此怀疑他作弊。
将考试的论文题目输入ChatGPT,发现其生成的答案在结构、术语使用和行文方式上与HaishanYang的论文有一定相似度。

他们还将HaishanYang的论文喂给AI检测工具GPTZero,结果显示论文可能包含AI生成内容。
博士生反击:证据不可信!
对于这些证据和指控,HaishanYang坚决否认,称教授的指控存在严重漏洞,并提出了两项关键反驳:
(1)ChatGPT的回答被教授修改了“至少十处”:HaishanYang声称,教授们在听证会上提交的ChatGPT生成的答案,与最初内部讨论时的版本不同。他指出,教授可能不断调整ChatGPT提问方式,直到生成一个更接近他论文的答案,然后拿来指控他。
(2)AI检测工具不准确:近年来,GPTZero多次被证实存在误判问题,许多研究表明它经常会将人类写作误判为AI生成。因此HaishanYang认为,使用GPTZero作为唯一证据完全不合理。“假设AI检测工具声称其准确率高达99%,这意味着什么?”他认为,就算只有1%的错误率也会严重影响到那些实际上并未使用AI完成作业的学生。
此外,HaishanYang还指出,自己在考前曾长时间研究过相关论文和课程内容,使用某些少见的专业术语并不奇怪,教授们说他的论文“AI风”根本站不住脚。
事实上,明尼苏达大学欲许多其他高校一样,并没有“一刀切”式地完全禁用AI,反而建议老师将AI整合到课程设计中,并重新审视评估目标,不要完全依赖AI检测软件的结果,而是将其作为“不得已时的最后手段”——毕竟很多研究表明,AI检测软件的准确性确实存在不足。
例如,在那场听证会中,明尼苏达大学四年级英语专业学生JoscelynSturm曾向评审小组表示,她也曾用AI检测工具检查自己写的论文,结果她的文章竟被判定为AI生成。JoscelynSturm表示,她和许多学生都对AI检测软件感到恐惧:“AI检测工具的不可靠性,将会决定一个学生是拿到学位,还是被迫退学回家。”
尽管如此,对明尼苏达大学而言,教授们给出的证据已经足够。在听证会的最终裁决中,由多位教授及其他院系的研究生组成的评审小组表示,他们信任教授们识别AI生成论文的能力——最终,学校还是决定开除HaishanYang。
要求学校撤销开除决定、公开道歉并赔偿57.5万美元
面对被学校开除的决定,HaishanYang曾试图申诉但被驳回,最终选择起诉明尼苏达大学。
今年1月,他向明尼苏达州和联邦法院提起诉讼,控告明尼苏达大学的教授们滥用权力、捏造证据,并侵犯了他的正当程序权利——HaishanYang承认,在撰写这起诉讼的法律文件过程中,他确实用到了ChatGPT。据悉,他的主要诉讼要求包括:
学校重新审查他的考试成绩,撤销开除决定并公开道歉;
赔偿他因被开除导致的学业损失和精神损失,要求明尼苏达大学赔偿57.5万美元;
对利用ChatGPT生成所谓的“证据”的副教授HannahNeprash提起诽谤诉讼,要求其赔偿76万美元。
在这场事件中,HaishanYang的导师——明尼苏达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专业的资深教授、已有40多年教学经验的BrianDowd是少数支持他的教授之一。在日常教学中,BrianDowd就允许学生使用生成式AI,因为他认为不可能完全阻止或准确检测出AI的使用。
“如果HaishanYang或我们任何一位教职工平时从没使用过这些AI工具,我才会感到惊讶。”为此,BrianDowd在提交给听证会的信中向校方表示,平时HaishanYang就是一位极其“博学多才的学生”,并认为此次校方的指控“证据不足”:“在我从业这四十多年的时间里,从未见过学院面对一名学生竟有如此大的敌意,我无法解释这种敌意的来源。”
对于这个说法,HaishanYang提到考试前一年,他曾与部分教授之间发生过矛盾。有记录显示,学校因他在担任研究助理期间“表现不佳”和“发表不当言论”为由,撤销了他的财政资助。对此,HaishanYang补充说,“当时研究生主任曾当面告诉我,我应该考虑退学。”
目前,这起案件孰是孰非尚且没有定论,明尼苏达大学方面也没有对此做出正式回应。学校公关部门在声明中表示:“明尼苏达大学始终严格遵守学术诚信规定,并确保所有纪律处分符合程序要求。”
而事实上,类似HaishanYang这样的案件也并非个例。近年来,全球多所大学在AI作弊认定上出现了类似争议:AI检测工具的不准确性、AI生成答案与人类答案的相似性等等,都让学术界对“AI作弊”的认定标准变得愈发模糊。部分学者认为,若仅凭AI生成答案的相似度来指控是否作弊,可能导致误判;也有学者指出,AI的普及确实对学术诚信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此学校应尽快制定更清晰的AI作弊认定标准,而不是采取“怀疑即有罪”的态度。
参考链接:

好啦,今天的内容分享就到这,感觉不错的同学记得分享点赞哦!
PS:程序员好物馆持续分享程序员学习、面试相关干货,不见不散!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文章作者: ZejunCao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ZejunCao !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