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年博导教授!地大「最飒科研女神」实力出圈!


93年博导教授!地大「最飒科研女神」实力出圈!

仅用于站内搜索,没有排版格式,具体信息请跳转上方微信公众号内链接

1993年出生的朱祺琪教授,在武汉南望山下书写着中国青年科学家的传奇。当同龄人还在职场赛道上奋力奔跑时,这位扎着高马尾、总爱穿运动鞋的年轻学者,已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讲台上,用遥感大数据绘制着科技强国的未来图景。
2024年春天,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一纸红头文件引发热议:年仅31岁的朱祺琪破格晋升教授,成为该校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在崇尚”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学术圈,这样的跃升速度堪称罕见。
翻开她的履历表,一串数字令人惊叹:18岁保送武汉大学,22岁跳过硕士直攻博士,25岁戴着”国家遥感实验室”光环毕业,同年以”地大学者”身份引进中国地质大学。2022年,她主持的遥感智能分析项目斩获国家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这项被称作”地理信息界奥斯卡”的殊荣,常被业界视为院士候选人的”敲门砖”。
“朱教授总能把复杂的遥感数据变成鲜活的教学案例。”曾旁听她《数字国土概论》的学生回忆,当讲到城市热岛效应时,她会调出武汉近十年的夜间红外遥感图,让学生亲眼见证城市扩张带来的温度变迁。这种”用数据讲故事”的教学魔法,让原本冷僻的专业选修课,创下单学期300%的旁听率纪录。
在同事眼中,朱祺琪是位”住在办公室的教授”。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三楼那间15平米的办公室里,折叠行军床、成箱的方便面和堆到天花板的文献资料,构成了她特殊的”科研作战室”。
“那几年每周有三天睡在办公室,凌晨改完论文,清晨六点又赶去教室。”谈及2019年刚执教时的日子,她笑着展示手机里的日程表:周二全天授课、周三课题组例会、周四带学生跑野外勘测,所有科研工作都挤压在深夜进行。学生王琳琳至今记得那个暴雨夜:”凌晨两点给老师发完论文,三分钟后就收到修改批注——她当时正在医院陪护生病的母亲。”
这种近乎自虐的工作节奏,藏着青年学者的生存智慧。为了兼顾教学与科研,她把时间切割成以15分钟为单位的”科研模块”:上课路上构思论文框架,课间十分钟回复审稿意见,甚至开发出”多屏工作法”——左边屏幕跑数据建模,右边屏幕批改作业,中间屏幕随时切换慕课视频学习最新算法。
走进朱祺琪的实验室,墙上”让卫星会思考”的标语下,贴着张特殊的《师生公约》:”每周运动三次””23点后禁止工作群发言””每月必须读1本非专业书籍”。这位90后博导的育人方式,颠覆着人们对学术严师的刻板印象。
“科研不该是苦行僧修行。”她办公室里常年备着咖啡机和游戏手柄,学生可以随时来场”学术下午茶”。去年毕业的博士生金霖透露,导师曾自费带团队去神农架野外科考,白天采集遥感数据,晚上围着篝火讨论”如何让AI识别珍稀植物”。”那晚朱老师弹着尤克里里唱《夜空中最亮的星》,突然指着北斗七星说:’我们研究的遥感技术,就是人类凝视地球的眼睛。’”
这种”浪漫科研”的理念源自她的跨界思考。为破解”00后”学生的沟通密码,她啃完了《发展心理学》和《Z世代行为图谱》,甚至悄悄潜入B站学习”二次元语言”。当发现团队里农村学生不敢发言时,她设计出”匿名建议箱+轮值学术主持”制度,让每个声音都能被”卫星之眼”平等关注。
在武汉大学读书时,导师李德仁院士的教诲成为她的人生路标:”做科研要盯着国家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如今,她带领团队攻关的遥感智能解译技术,正让我国卫星在农作物估产、地质灾害预警等领域实现”看得更清、算得更快”。
2023年郑州暴雨期间,她的团队连夜开发出洪涝淹没模拟系统。当救援部门依据他们提供的遥感分析,精准定位出20处被困村落时,她在朋友圈写下:”这才是遥感技术最动人的温度。”如今这项成果已应用于长江流域生态监测,每年为国家节省防灾资金过亿元。
站在第三届中国空间数据智能学术会议的演讲台上,聚光灯下的朱祺琪依然保持着那份少年心性。”很多人问我成功的秘诀,其实答案就藏在实验室窗外的樱花树上——每年三月,它总在别人还未察觉时,就把根系深深扎进土壤。”她说科技创新的种子从来不会突然绽放,那些深夜办公室的灯光、行军床上的辗转反侧,才是青春最美的注脚。
当被问及未来规划时,这位年轻科学家望向墙上李德仁院士的题词”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给出了充满90后特质的回答:”希望能带学生造个AI卫星,让它学会用中国人的智慧解读地球故事。”在这个属于空间计算智能的新时代,朱祺琪和她的团队,正在将科幻小说里的场景,一步步变成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现实图景。
综合人民日报、长江日报、空间计算智能实验室、地大研究生微信公众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网站


文章作者: ZejunCao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ZejunCao !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