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用于站内搜索,没有排版格式,具体信息请跳转上方微信公众号内链接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以ChatGPT为代表的AI工具日益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得力助手。无论是撰写邮件、润色文章,还是获取创意灵感,人们都习惯向AI发出指令,期望得到满意的回应。然而,不少人在使用过程中都遭遇过这样的困扰:向AI提出请求后,得到的回答看似没问题,却又有些笼统、生硬,与自己内心的期待相去甚远,甚至完全偏离了原本想要解决的问题。这不禁让人疑惑:为何AI会“答非所问”呢?其实,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理学因素,而掌握提示工程的心理学原理,正是解锁AI强大潜能、让其给出理想答案的关键。
很多人在AI给出不尽人意的回答时,第一反应往往是认为AI技术存在缺陷。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AI并非在故意“曲解”我们的意图,而是严格按照我们给出的指令执行任务。这一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一场被误认为是软件故障的沟通障碍。
AI不具备人类的猜测、推断能力,也不会在执行任务的中途停下来确认我们的真实想法。当我们给出的提示模糊不清、自相矛盾或者杂乱无章时,AI只能尽力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和执行,这就导致最终的输出结果与我们的期望产生偏差。打个比方,这就像与一位新入职的实习生合作,你只是简单地对他说“把这个改得更好”,实习生可能会自信满满地交上一份语法完美但却完全不符合你期望风格的成果。你不能过多地责怪实习生,因为你并没有明确指出“更好”的具体标准。同样的道理,大多数与AI的交互问题,其实都是由于我们自身表达不清晰所导致的。
在实际使用中,这种情况屡见不鲜。比如,有人想要改写领英个人简介,只是简单地将原文粘贴后询问“能帮我改进一下这个吗?”从AI的角度来看,这个请求太过宽泛。它不清楚是要将简介缩短、更具个性化,还是添加行业关键词、改变语气风格。AI只能自行做出选择,而这个选择往往并非用户所期望的。再如,在撰写一篇关于生产力的博客文章时,向ChatGPT提出“写一篇关于时间管理的博客文章”,没有提及字数要求、文章语气以及目标受众等关键信息,得到的结果自然会很笼统,因为AI缺乏足够的信息来进行针对性创作。
这些看似合理的请求之所以得不到理想的回应,是因为我们在与AI交互时,常常不自觉地模仿与人类交流的方式。在人与人的对话中,即使表达不够精确,对方也能根据语气、语境和意图填补信息空白,理解我们的真实想法。但AI并不具备这种能力,它只能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指令,所以在与AI沟通时,我们必须更加精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在心理学领域,“框架效应”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信息的呈现方式会影响人们对其的理解和判断。例如,医生告知患者某一手术有90%的成功率,患者会感到安心;但如果医生说手术有10%的失败率,患者则会觉得手术风险很大,尽管这两种表述所传达的信息本质上是相同的。在提示工程中,框架效应同样起着关键作用。
当我们向AI撰写提示时,实际上就是在为它构建一个任务框架。提示的措辞方式会改变AI处理任务和生成输出的路径。以制作一份AI初创公司的演示文稿为例,假设你希望得到关于引言幻灯片的反馈。如果提问“告诉我这张幻灯片有什么问题”,你就为AI设定了一个批判性的框架,它会专注于寻找幻灯片中的缺陷、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给出的回复也会主要围绕负面内容。但如果换一种问法,“怎样才能让这张引言幻灯片对潜在投资者更具吸引力”,此时的框架就变得具有建设性,AI会从改进和提升的角度出发,给出更有助于优化幻灯片的建议。
这种框架效应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提示。即使是一些微小的调整,比如添加一个明确的目标、阐明目标受众等,都可能极大地改变AI的回应。例如,在撰写社交媒体帖子时,“写一篇社交媒体帖子”这样的提示过于宽泛,而“为Twitter写一篇短文,解释创始人为何应关注招聘中的AI,语气自信但不过度夸张,并且包含一个不为人熟知的见解”,这个提示则为AI提供了更清晰的方向,让它能够创作出更符合要求的内容。
当人们讨论“好的”提示时,往往会认为详细的提示就是好提示。然而,仅仅有细节是不够的,关键在于明确目的,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以及如何准确地向AI表达需求。有效的提示不是简单地堆砌信息,也不是机械地遵循某种固定模式,而是要做到精准、具体。
在修改段落时,不要只说“让这段话听起来更好”,可以尝试“重写这段话,使其听起来不那么学术,更通俗易懂,就像在和朋友喝咖啡时聊天一样,同时保持原意不变”。这样的提示明确地告诉了AI需要达成的效果、目标受众以及需要遵循的原则,能够引导AI给出更符合期望的结果。
在实际操作中,为任务赋予更多的结构和细节能够显著提升AI输出的质量。比如,在起草一份时事通讯时,最初的提示“写一篇关于职场中AI的时事通讯”太过简单,得到的内容可能平淡无奇。但如果修改为“撰写一篇400字的时事通讯,探讨AI改变职场沟通的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使其具有相关性,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并尽可能包含一个真实公司的案例”,此时AI就有了更明确的创作框架,包括字数限制、主题切入点、语言风格和内容要求等,最终生成的时事通讯更有可能达到实际发布的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掌握有效的提示技巧并不意味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心雕琢每一个提示。相反,一旦养成清晰思考的习惯,就能自然而然地提出更有针对性的问题。从最初的“你能帮我处理这个吗?”转变为“你能重新组织这个推销话术,在不显得危言耸听的前提下强调紧迫性吗?”,这样的转变标志着我们与AI的交互从简单的问答模式,逐渐演变成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合作关系,让AI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从本质上讲,提示工程就像是一面镜子,它反映出我们的思维状态。如果我们的思维混乱、不确定或者表达模糊,AI给出的回应也会呈现出相应的问题。反之,如果我们的思维清晰、目标明确且表达精准,AI就能更好地理解我们的需求,提供更优质的答案。
当我们得到一个不理想的AI输出结果时,不应仅仅归咎于工具本身,而应该反思自己的提问方式。仔细思考“我究竟问了什么?”可能会发现,回应中缺失的内容恰恰是提示中遗漏的关键信息。这其实为我们提供了改进的机会,因为一旦掌握了更有效的提问技巧,就能从AI那里获得更智能、更精准、更具实用价值的回答。
在未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提示工程的重要性将愈发凸显。无论是专业人士利用AI进行高效的内容创作、数据分析,还是普通用户借助AI解决日常问题,清晰准确的提示都是实现良好交互效果的基础。通过深入理解提示工程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我们能够更好地与AI协作,充分挖掘其潜力,让AI真正成为助力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强大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