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趋势】禾赛布局的三大领域将在2025年带来超85亿元营收
仅用于站内搜索,没有排版格式,具体信息请跳转上方微信公众号内链接
禾赛科技撬开机器人百亿市场
近日,中国激光雷达领军企业禾赛科技宣布与三家全球知名企业在机器人领域达成战略合作,正式吹响进军机器人百亿级市场的号角。此次合作不仅标志着禾赛科技从自动驾驶赛道向更广阔智能终端市场的战略延伸,更揭示了机器人产业在工业4.0、智慧城市、医疗健康等场景中远超汽车行业的增长潜力。据行业分析机构预测,到2030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4000亿美元,而禾赛科技此次布局的三条技术路径,正精准卡位未来十年最具爆发力的细分领域。
禾赛科技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激光雷达技术的持续迭代。在自动驾驶领域,AT128激光雷达已实现超300万台的量产交付,成为全球首个突破“百万级装车量”的激光雷达厂商。而此次向机器人领域的拓展,则展现了其技术架构的延展性——通过将车规级产品的可靠性、成本控制经验与机器人场景的特殊需求结合,开发出全新MX系列模块化激光雷达。该系列传感器重量减轻至120克,功耗降低至3W,同时保持0.05°角分辨率与200米探测距离,能够适配从工业机械臂到微型医疗机器人的全尺寸设备。值得注意的是,MX系列首次引入多光谱融合技术,在传统905nm激光波长基础上增加1550nm波段,使传感器在浓雾、强光等复杂环境下仍能稳定构建三维点云,这项突破直接解决了仓储机器人视觉系统在货架阴影区的识别难题。禾赛科技与全球工业机器人巨头ABB签署五年独家合作协议,为其新一代YuMi协作机器人提供定制化激光雷达解决方案。传统工业机器人依赖预设程序作业,而搭载MX雷达的YuMi机器人可实现动态环境感知:在汽车装配线上,系统能实时检测传送带偏差并自主调整抓取轨迹,将零件安装精度从±1mm提升至±0.2mm;在3C电子车间,多台机器人通过激光雷达点云共享构建协作地图,避免机械臂运动冲突,使产线换型效率提升40%。更值得关注的是,双方联合开发了“激光雷达+力反馈”的闭环控制系统,当机器人触碰到未知障碍物时,能在5毫秒内切换柔顺控制模式,这项技术使工业机器人首次达到人机协作ISO/TS15066安全标准。
在移动机器人领域,禾赛科技与波士顿动力达成深度技术融合,为Spot四足机器人开发多传感器融合导航系统。传统方案依赖摄像头与IMU的组合,在低光照或纹理缺失环境中易出现定位漂移。禾赛提供的MX激光雷达与自研SLAM算法,使Spot在完全黑暗的石油管道巡检场景中仍能构建厘米级精度地图,同时通过点云语义分割识别腐蚀、裂缝等缺陷。在实际测试中,搭载新系统的Spot在炼油厂复杂管网中的自主导航成功率从78%提升至99%,单次充电续航延长至12小时。双方还探索了激光雷达在动态平衡控制中的应用——通过实时扫描地面起伏数据,机器人可提前300毫秒调整关节扭矩,使其在倾斜30°的斜坡上行走稳定性提升3倍。
医疗机器人成为禾赛科技最具想象力的突破口。与全球医疗器械龙头美敦力的合作中,双方研发出全球首款集成激光雷达的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传统光学导航系统在脑部手术中易受血液、组织液干扰,而禾赛的微型化激光雷达能在0.1秒内重建术野三维模型,并与术前CT/MRI影像自动配准。在临床试验中,该系统将深部脑刺激电极植入的定位误差从1.5mm缩小至0.3mm,同时通过实时监测手术器械与血管的相对位置,将脑血管意外发生率降低90%。更突破性的应用在于肿瘤边界识别——利用激光雷达的多层扫描数据,AI算法可可视化显示胶质瘤的浸润区域,使切除范围精确度达到细胞级。
从技术迁移角度看,汽车激光雷达与机器人传感器存在本质差异:前者追求高速动态目标检测,后者更需要高精度静态环境建模。禾赛科技的突破在于通过芯片化架构实现性能可伸缩——MX系列既能为物流机器人提供低成本二维扫描(10Hz刷新率、8线束),也可为特种机器人配置128线束三维感知,这种灵活性正是打开多元化市场的钥匙。
经济性层面,机器人市场的爆发拐点已然显现。工业领域,全球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十年间上涨62%,促使企业加速“机器换人”,仅中国2023年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就达45万台;服务机器人领域,人口老龄化推动康复护理机器人需求激增,日本2025年护理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120亿美元;特种机器人则在核电巡检、灾害救援等场景创造刚需,国际原子能机构计划未来五年部署3000台核设施作业机器人。相较于自动驾驶汽车需要应对复杂交通法规与道德伦理争议,机器人应用场景的政策风险更低,商业化路径更清晰。
禾赛科技的战略远见在于,其选择的三个合作方向分别对应机器人产业的核心痛点:工业场景的柔性生产需求、移动机器人的环境适应能力、医疗领域的精准操作要求。通过与各领域龙头企业绑定,禾赛正在构建从传感器硬件到算法软件的全栈解决方案护城河。值得关注的是,这三项合作均包含数据共享条款——数十万台机器人每日产生的PB级场景数据,将反哺禾赛的AI训练平台,使其感知算法持续进化形成数据飞轮。
传统机器人产业的价值分配中,减速器、伺服电机等核心部件占据60%以上成本,而禾赛科技带来的感知革命正在改写游戏规则。在ABB的合作案例中,加装激光雷达使机器人单体价格增加8%,但由此实现的智能化升级让客户愿意支付15%-20%的溢价,这种“增值效应”推动产业链利润向感知层转移。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商业模式创新:禾赛推出“雷达即服务”(RaaS)订阅计划,客户可按扫描点数付费使用高精度地图构建功能,这种模式已吸引亚马逊仓储机器人部门签订5年长约。
在医疗领域,禾赛与美敦力开创了“设备+耗材”的盈利组合。每台手术中使用的激光导航探头设计为一次性耗材,单价达3000美元,而这类高值耗材的毛利率超过80%。这种商业模式既规避了医疗设备漫长的认证周期,又通过耗材销售形成持续现金流,预计该业务线三年内将贡献禾赛25%的营收。
尽管前景广阔,禾赛的机器人征程仍面临多重挑战。技术层面,如何平衡激光雷达的性能与功耗仍是难题——现有MX系列在微型化后散热效率下降,连续工作8小时后精度会出现0.1°偏移,这对24小时运转的工业机器人构成隐患。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欧姆龙、基恩士等传统工业传感器厂商正加速布局固态激光雷达,而索尼开发的CMOS激光雷达芯片已实现每秒100万点的扫描速率。
禾赛科技的应对策略凸显技术纵深的布局:投资20亿元建设的合肥“光子芯片”基地将于2024年投产,该产线将量产基于硅光技术的FMCW激光雷达,这种方案可将测距精度提升至毫米级,同时抗干扰能力提高10倍。在软件生态方面,公司推出HesaiSDK3.0开发平台,开放点云分割、动态目标追踪等50个AI模型,吸引超过200家机器人企业入驻生态。
更具颠覆性的是其在能源领域的跨界创新——与宁德时代合作的无线充电激光雷达系统,可通过特定频段激光实现10米距离内5W的电力传输,这项技术若成熟,将彻底解决巡检机器人的续航焦虑。而在标准制定层面,禾赛正联合IEEE起草《服务机器人激光雷达性能评价体系》,意图抢占行业话语权。
当波士顿动力的Atlas机器人完成720度空翻时,人类惊叹于其卓越的运动控制;当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缝合葡萄皮时,世界折服于其精准操作。但这些里程碑背后,感知系统的进化往往是被忽视的暗线。禾赛科技此次的三项战略合作,揭示了激光雷达如何从“环境记录仪”进化为“智能决策中枢”——在ABB工厂里,它赋予机器人预判生产异常的洞察力;在Spot的四足中,它化身危险环境中的生存指南;在手术台上,它成为医生延伸的“数字视觉”。
这场机器人感知革命的经济价值正在显现:据测算,禾赛布局的三大领域将在2025年带来超85亿元营收,而其带动的整个机器人感知市场规模将突破600亿元。更重要的是,当激光雷达将机器的“视力”从二维提升到三维,从静态升级为动态,从被动接收转化为主动理解,我们或许正在见证智能机器从“执行工具”到“自主伙伴”的临界点。正如禾赛科技CEO李一帆所言:“过去十年,我们教会了汽车如何看世界;未来十年,我们要让所有机器都拥有认识世界的能力。”这不仅是商业版图的扩张,更是一场关于机器智能本质的重新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