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英特尔具身智能大小脑融合方案发布,全球AI企业融资超4300亿


【行业动态】英特尔具身智能大小脑融合方案发布,全球AI企业融资超4300亿

仅用于站内搜索,没有排版格式,具体信息请跳转上方微信公众号内链接

AIGC行业动态
全球AIGC大事日报
1、英特尔具身智能大小脑融合方案发布
2、腾讯混元3D升级:百亿级参数超高清几何建模
3、全球AI企业融资超4300亿
01
英特尔具身智能大小脑融合方案发布
近日,英特尔正式发布“具身智能大小脑融合方案”,这一技术突破被视为人工智能与实体设备深度融合的里程碑。该方案通过模拟生物神经系统中“大脑”与“小脑”的协同机制,构建了集高阶决策与实时控制于一体的智能系统,为机器人、自动驾驶、工业自动化等领域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范式,标志着具身智能从理论探索迈向大规模应用的新阶段。
传统具身智能系统常面临决策延迟与执行精度难以兼顾的挑战:中央处理器(“大脑”)负责复杂逻辑推理,但高功耗与高延迟限制了实时响应;边缘计算单元(“小脑”)虽能快速响应环境变化,却受限于算力难以处理多模态数据。英特尔创新性地采用异构计算架构,将CPU、GPU与专用AI加速芯片进行三维集成,通过神经元形态的互联设计,实现每秒超万亿次的数据交换。其中,“大脑”模块搭载新一代神经拟态芯片,支持多模态感知信息的融合理解与长期策略规划;“小脑”模块则基于低延迟光子计算芯片,可在0.1毫秒内完成传感器信号到执行指令的闭环控制。二者通过动态带宽分配机制实现算力资源的弹性调度,使系统在应对突发场景时保持决策精度与响应速度的平衡。
在实际应用层面,该方案展现出三大核心优势:首先,通过强化学习与数字孪生技术的结合,机器人可在虚拟环境中完成百万次动作预演,再将优化后的行为模式加载至物理实体,使机械臂操作精度达到0.01毫米级;其次,在自动驾驶领域,系统能同时处理激光雷达、摄像头与V2X通信数据,将复杂路况的决策耗时从500毫秒压缩至30毫秒,为紧急制动等场景争取关键时间窗口;此外,工业场景中的柔性生产线可借助该方案实现设备自主重组,当检测到零部件规格变化时,机械单元能在5分钟内完成工具切换与流程再编程,较传统方式效率提升40倍。英特尔通过自研的量子隧穿材料与三维堆叠封装技术,将整套系统的能效比提升至传统架构的8倍,功耗降低60%,为智能终端设备的长时间续航提供了硬件保障。
该技术的发布正在引发产业链变革。在制造业,西门子已基于该方案开发出可自主适应产品迭代的装配机器人;医疗领域,手术机器人凭借其亚毫米级震颤抑制能力,成功完成多例高精度显微外科手术;消费电子行业则探索出折叠屏手机铰链的智能调校系统,使设备开合寿命预测准确率提升至99.3%。据英特尔透露,该架构已实现从纳米级芯片到城市级物联网的跨尺度部署,未来将开放自适应接口标准,支持第三方开发者在统一平台上构建具身智能应用。随着5G-A与星地通信网络的铺开,这种“云脑+端脑”的融合模式或将成为万物智能时代的核心基础设施,推动人类与物理世界的交互方式从“被动控制”向“主动共融”演进。
02
腾讯混元3D升级:百亿级参数超高清几何建模
近日,腾讯宣布其自主研发的混元3D技术完成重大升级,通过“百亿级参数”与“超高清几何建模”两大核心突破,重新定义了3D内容生成的效率与精度。此次升级不仅展现了腾讯在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技术积淀,更为游戏开发、影视制作、工业设计、虚拟现实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腾讯混元3D此次升级的核心亮点在于其模型参数量首次突破百亿级别,成为全球3D生成领域规模最大的模型之一。百亿级参数赋予系统强大的多模态数据处理能力,能够从文本、图像、视频等多种输入形式中解析复杂需求,实现高保真3D模型的快速生成。例如,用户仅需输入一段文字描述或一张概念图,系统即可在数分钟内生成包含细腻纹理、精准光影和物理级细节的3D对象,将传统建模流程中数天的工作量压缩至“一键生成”。这一突破得益于腾讯自研的分布式训练框架,通过算法优化与算力动态调度,解决了超大规模模型训练中的稳定性与能耗难题,为行业提供了可复用的技术路径。
在几何建模领域,混元3D通过深度学习与神经渲染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了超高清精度的跃升。系统能够自动优化三维网格拓扑结构,智能生成符合力学特性或美学需求的几何形态。以工业设计为例,传统机械部件建模需工程师反复调整参数以实现强度与轻量化的平衡,而混元3D可基于输入的材料属性与负载条件,直接生成最优网格结构,效率提升超10倍。同时,借助神经辐射场(NeRF)与实时光子映射技术,模型渲染分辨率达到4096×2160的影视级标准,可精准还原物体表面的亚毫米级细节,如金属材质的细微划痕、织物纤维的复杂交织等,为数字孪生、虚拟制片等场景提供了近乎真实的视觉表现。
技术的普惠性在此次升级中尤为突出。腾讯计划通过云端开放混元3D的部分能力,为中小企业及开发者提供低门槛的API接口与开发工具包。例如,游戏工作室可调用系统快速生成开放世界的地形地貌与建筑群,影视团队能借助超高清渲染技术实现虚拟角色的皮肤质感与动态光影的实时合成。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混元3D的高精度扫描与建模功能已应用于敦煌壁画、古建筑的三维数字化存档,毫米级的细节还原为文物研究提供了精准的数据基底。此外,该技术正逐步渗透至智能制造环节,支持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的设计仿真与虚拟装配,大幅缩短产品研发周期。
此次升级标志着3D内容生成从“工具驱动”转向“智能创造”的新阶段。百亿级参数模型不仅突破了传统算法的性能瓶颈,更通过跨模态理解与动态优化能力,将人工智能的创造力注入三维数字世界。随着5G、算力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混元3D有望成为连接物理空间与元宇宙的核心技术纽带,推动娱乐、制造、文化等产业向高沉浸、高互动的三维化未来加速演进。腾讯表示,未来将持续推进技术开源与产学研合作,构建开放共生的3D智能生态,助力千行百业解锁数字化创新的无限可能。
03
全球AI企业融资超4300亿
近日,全球人工智能行业迎来新一轮资本热潮。据统计,2023年至今,全球AI企业融资总额已突破4300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58%,创下历史新高。这场由大模型技术突破、产业数字化转型加速共同驱动的投资浪潮,不仅重塑了科技领域的竞争格局,更预示着人工智能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落地的关键转折。
资本涌入的背后,是AI技术在多领域的爆发式突破。以生成式AI、具身智能、AI制药为代表的前沿赛道成为吸金主力。美国OpenAI凭借GPT-5的迭代研发,单轮融资达780亿元,估值突破1.8万亿元;中国智谱AI、百川智能等大模型初创企业年内累计融资均超百亿。机器人领域同样火热,特斯拉Optimus、FigureRobotics等人形机器人公司年内融资增幅超300%,推动具身智能从概念验证迈向商业化试产。值得关注的是,AI基础设施领域融资占比提升至35%,包括光子芯片、量子计算、分布式算力网络等底层技术获得资本重注,英伟达、AMD等企业通过战略投资加速AI芯片生态布局。
从地域分布看,中美两国包揽全球AI融资总额的82%,硅谷与北京、深圳形成双极竞争态势。美国凭借技术先发优势,在基础算法、芯片设计等环节保持领先,5000万美元以上大额融资占比达67%;中国则聚焦应用层创新,智能制造、智慧城市领域的AI解决方案提供商融资活跃度全球第一。欧洲通过《人工智能法案》构建监管优势,吸引伦理AI、隐私计算类项目集聚,法国MistralAI、德国AlephAlpha等企业年内估值翻倍。新兴市场中,印度、阿联酋通过税收优惠吸引AI数据中心建设,初创企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210%。
投资主体的结构性变化同样显著。传统风险投资占比从2021年的75%降至58%,企业战略投资、主权财富基金、产业资本成为新主力。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通过并购完善AI生态,年内收购案例同比增长45%,单笔交易平均金额达23亿元。沙特公共投资基金、新加坡淡马锡等主权基金加大AI赛道配置,单项目投资门槛提升至5亿美元。这种转变折射出资本对AI技术商业化的迫切期待——据麦肯锡研究,AI技术为企业创造的年度价值已从2020年的1.2万亿美元增长至3.8万亿美元。
然而,狂热的融资潮也暗藏隐忧。当前AI初创企业平均估值达营收的48倍,远超互联网泡沫时期水平,市场对技术落地速度的预期与现实进展存在落差。部分领域已现泡沫化迹象,如AIGC工具类应用同质化严重,近三个月融资成功率下降12%。监管层面,全球已有42个国家出台AI专项治理法规,数据隐私、算法偏见、深度伪造等风险正在推高合规成本。如何在技术创新与风险控制间取得平衡,将成为影响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
这场全球性的资本盛宴,既展现了人工智能重塑人类生产方式的巨大潜力,也考验着市场参与者的理性判断。随着技术成熟曲线进入爬坡期,资本正在从“广撒网”转向“精耕作”,那些能实现技术突破与商业闭环双重验证的企业,或将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赢得先机。可以预见,当融资热度逐渐回归理性,真正具有变革价值的AI创新将在这场浪潮中沉淀出改变世界的力量。


文章作者: ZejunCao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ZejunCao !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