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用于站内搜索,没有排版格式,具体信息请跳转上方微信公众号内链接
当地时间2025年4月30日,美国科学院公布了新当选院士名单。今年共新增了120名院士及30名外籍院士,以表彰他们在原创研究领域取得的卓越且持续的成就。此次,诺奖得主、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屠呦呦教授当选外籍院士。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生,因发现青蒿素可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屠呦呦发现的全新抗疟疾药物青蒿素在20世纪80年代治愈了很多中国病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将基于青蒿素的复合疗法作为一线抗疟治疗方案,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使非洲疟疾致死率下降66%,5岁以下儿童患疟疾死亡率下降71%。
此前,屠呦呦因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而获诺奖、拉斯克奖,被学界戏称中科院最强“编外”科学家。今年,中国本土首位自然科学类诺奖得主屠呦呦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这或许是对她科学贡献的一种褒奖和肯定。
根据规定,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主要是授予非美国籍学者,不享有科学院投票权。此次,当选使科学院现役院士总数达到2662人,外籍院士总数增至556人。
此前袁隆平、张启发、李家洋、卢煜明、施一公、杨焕明、高福、颜宁、曹晓风、康乐、王贻芳等中国科学家曾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UnitedStates,简称:NAS)成立于1863年,是美国乃至世界最高水平的学术机构之一,大约有500名现任和已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获得过诺贝尔奖。旗下《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成立于1914年,是当今发表原创研究成果的最重要的国际学术期刊之一。
此次当选的华裔科学家还有:张复伦(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外科系神经外科教授)、范汕洄(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教授)、金海瓴(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微生物学与植物病理学系教授)、林芳华(纽约大学柯朗数学科学研究所)、刘建国(密歇根州立大学鱼类和野生动物系教授)、刘军(哈佛大学统计学系教授)、单舒鸥(加州理工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系教授)、沈康(斯坦福大学生物学与病理学系教授)、周集中(俄克拉荷马大学微生物与植物生物学系教授)。
信息来源:美国国家科学院、科研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