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t 从来就不是为版本控制而生的


Git 从来就不是为版本控制而生的

仅用于站内搜索,没有排版格式,具体信息请跳转上方微信公众号内链接

来源|大迁世界
作者|前端小智
2005年4月的某个清晨,天气微寒。LinusTorvalds坐在电脑前,满心挫败。因为Linux内核社区刚失去了BitKeeper的免费授权,整个项目陷入了混乱。
他本打算写点代码解决眼前的困局,但无心插柳,Git的出现却意外掀起了一场彻底改变软件开发的浪潮。
“我只是想找个办法管理代码,不想再造一个版本控制系统。”——LinusTorvalds
他说,“我这个人自负,所以我的项目都以自己命名。Linux是我做的,现在是git。”
他未曾料到,这个“临时方案”,会成为现代开发体系的根基。
很多人并不清楚:Git起初并不是用来做版本控制的。
它是一个分布式文件系统,只不过具备了非常强的内容追踪能力。这也解释了为何无数开发者苦苦挣扎——我们正在用一辆法拉利送外卖。
理解这一点之后,你对Git的认知将会改写。
比如,那些神秘的SHA-1哈希,并不是“版本编号”,而是内容地址;.git目录里并不是存储的“变更”,而是你文件系统的完整快照。
Git实际上就是一个有内容地址索引机制的高级文件系统,只是它附带了部分版本控制的特性。
前不久,看到大佬为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做Git性能咨询。他们的mono-repo已经膨胀至50GB,一次gitpull需要15分钟。
问题出在哪?他们在用Git做版本控制,而不是内容跟踪器。
他们做了以下优化前后的对比:
结果?仅仅是顺着Git的“天性”来使用它,性能就提升了**88%
深入理解其内部机制,你会发现:
Git把所有东西都视作对象来存储。这不是在做版本管理,而是在构建一个可寻址的快照系统。
最近,大佬为一家初创公司提供技术协助。他们试图用Git来管理大型机器学习模型。但结果是:
提交卡顿
仓库越来越庞大
团队协作困难
我们换了个思路,把Git当作内容追踪工具,而非传统版本库。
直接将大型二进制文件加入版本库
借助Git的内容地址管理特性,配合GitLFS存储大文件
最终,他们的仓库大小下降了
70%**,克隆时间从45分钟缩短至3分钟。
Git有很多被忽略的强大功能,原因是我们一直用它来“控制版本”,却忽略了它的“内容追踪能力”:
我们当前的一些开发习惯,其实正好违背了Git的核心理念:
CI流程:每次提交都触发构建,默认Git是版本线性管理器
微服务架构:把仓库拆分,而Git其实天生适合追踪大型仓库
二进制资产:让Git处理它不擅长的东西
与其反抗,不如顺应Git的设计哲学:
这些理解,不只是写法的改变,更是认知的转变。
理解Git的真正架构后,我们可以预见一系列发展方向:
基于内容的开发流程
区块链式的完整性校验
分布式内容管理系统
全新代码存储与协作模型
是否把它当成了SVN替代品?
是否用它去追踪不该追踪的东西?
是否频繁使用rebase只是为了“整洁”?
每次提交都思考“状态是否合理”
用SHA校验内容完整性
使用GitLFS管理大文件
使用gitnotes存储元数据,避免污染commit历史
Git本质是一个内容追踪器,恰好也具备版本控制能力。但如果你错把它当成纯粹的版本管理工具,就等于浪费了它最强大的那一部分。
理解这个真相后,Git将不再是那个“难懂的工具”,而是你真正的开发助手。
好啦,今天的内容分享就到这,感觉不错的同学记得分享点赞哦!
PS:程序员好物馆持续分享程序员学习、面试相关干货,不见不散!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文章作者: ZejunCao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ZejunCao !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