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用于站内搜索,没有排版格式,具体信息请跳转上方微信公众号内链接
整理|郑丽媛
出品|CSDN(ID:CSDNnews)
当人们在津津乐道于“AI正掀起第四次生产力革命”时,另一种声音正在引发更广泛的共鸣:既然AI能大幅提升效率,那为什么我们还在过着“996”、甚至“007”的生活?
近日,美国参议员BernieSanders在一档播客节目中抛出了一个直击痛点的问题:“既然AI这么高效,为什么员工不可以每周只上四天班?”
他的核心论点很简单:如果AI能够让一位员工在更短时间内完成原本需要更长时间的工作,那这部分“节省出来”的时间就应该回馈给工人,而不是被用来裁员或压榨出更多剩余价值。
“技术的发展应该是为了提升我们大家的生活,而不是只让拥有这些技术的人和那些大公司的CEO受益。”——这番话虽然听起来“朴素”,却击中了目前AI发展中的一大矛盾。
四天工作制,不只是梦想
过去一年中,生成式AI工具如ChatGPT、Copilot、Claude、Gemini等迅速渗透开发者、文案、客服、市场甚至管理岗位,成为提高个人与团队效率的“标配”。各类研究报告和媒体文章都在重复一个结论:AI能让我们更快地写代码、更高效地分析数据、更容易地生成内容。
根据麦肯锡发布的报告,生成式AI有望每年为全球带来高达4. 4万亿美元的生产力增量。这对企业而言当然是利好,但问题来了:生产力提升了,员工的工作时间是否也能相应减少?
在现实中,情况往往恰恰相反。
许多企业在引入AI后,并没有减少员工的工时,而是希望他们用“节省下的时间”去承担更多任务,甚至配合“更快的工具”加速工作节奏,结果反而让员工压力更大、疲惫不堪——而这正是BernieSanders所批评的:“你是一名普通员工,因为用了AI生产力提高了,对吧?那我不会把你炒掉,而是应该让你每周少工作一天,把工时缩短到32小时。”
事实上,BernieSanders所提倡的“32小时工作周”主张并非空穴来风,全球已有多个国家和企业在尝试四天工作制,并取得了正向反馈:
●在英国,2022年有61家公司(共约2900名员工)尝试实施四天工作制。在23家提供了财务数据的公司中,从试点开始到结束,整体营收平均增长了1. 4%。
●在日本,微软于2019年曾在当地试点四天工作制,结果显示员工生产效率提升了40%。
●众筹平台Kickstarter也早在2021年就全面推行了四天工作制。
这些数据挑战了传统认知:工作时间缩短≠效率降低,甚至合理的工作安排与心理调节往往还能让人工作得更高效、更具创造力。
为什么反对声音依然强烈?
尽管成效可见,四天工作制仍在全球范围内面临激烈争议。
从科技企业高管的角度看,AI带来的效率提升应当被用于压缩成本、提升利润,甚至是加速扩张。这意味着他们可以裁掉一部分人力,用更少的员工完成更多的事——这与BernieSanders所倡导的“技术为人服务”的理念正好相反。
除此之外,可能还有一些现实因素的考量。例如,服务业、制造业等岗位难以通过AI大幅提效;大多公司习惯以“工时”为衡量指标,四天工作制要求从管理思维、薪酬结构到文化理念全面转型;多数国家也并未为缩短工时提供系统性的立法支持……
不论如何,BernieSanders的呼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AI时代的一种提醒:科技发展的终极目的不应是“让机器替代人”,而是让人活得“更有选择性”。就像他在节目最后说的那样:
“我们应该用科技去真正造福劳动者。这意味着你可以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交朋友、学习、成长,或者干任何你真正想做的事。”
从这个意义上说,AI时代的“四天工作制”,或许更像是一场关于工作、生活和价值的重新讨论。
好啦,今天的内容分享就到这,感觉不错的同学记得分享点赞哦!
PS:程序员好物馆持续分享程序员学习、面试相关干货,不见不散!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