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5个火爆的AI项目,涉及大模型应用集合、提示词优化、PDF数据解析、设计领域的cursor等


上个月5个火爆的AI项目,涉及大模型应用集合、提示词优化、PDF数据解析、设计领域的cursor等

仅用于站内搜索,没有排版格式,具体信息请跳转上方微信公众号内链接

上个月github大模型比较火爆的五个项目分别为awesome-llm-apps、prompt-optimizer、MinerU、onlook、cognee。
具体用途如下
awesome-llm-apps项目是一个LLM应用合集,无论你做什么LLM应用都可以在这找到灵感
prompt-optimizer项目用于优化提示词,让AI回复质量飙升
MinerU项目用于PDF文档数据解析,涉及公式解析、OCR、表格解析等方面。
onlook项目设计了一个编辑器软件,设计师可以实时根据UI图生成前端代码
cognee项目简化了图在RAG中的使用,五行代码即可调用问答
随着ChatGPT、Gemini、Llama等大语言模型(LLM)的快速发展,基于LLM的应用开发已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热门方向。从简单的对话机器人到复杂的多智能体协作系统,LLM正在渗透到教育、医疗、金融、娱乐等多个领域。
然而,对于开发者和爱好者来说,如何将LLM与实际场景结合,构建出实用、高效的应用并非易事。无论是检索增强生成(RAG)、AI智能体(AIAgents),还是多智能体协作、语音交互等技术,都需要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案例参考。因此,一个汇集各类优质LLM应用案例的资源库,成为了连接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桥梁。
这个项目作为一个精心整理的LLM应用合集,主要解决了以下问题:
案例分散,难以系统学习:市面上的LLM应用案例多而杂,缺乏分类整理,开发者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筛选有效信息。该项目将应用按类型分类,包括AI智能体、多智能体团队、语音AI智能体、RAG等,方便按需查找。
技术落地困难:很多LLM相关技术(如多智能体协作、本地模型部署)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可直接参考的实战案例。项目中的每个应用都提供了具体实现,涵盖OpenAI、Anthropic、Google等主流模型。
应用场景局限:开发者常常局限于少数常见场景,难以拓展思路。项目包含了从旅行规划、数据分析、医疗影像辅助到游戏AI、财务教练等多样化场景,展示了LLM的广泛应用潜力。
项目的核心亮点在于其实用性和全面性:既有适合入门的基础AI智能体(如博客转播客工具、数据分析工具),也有适合进阶学习的高级应用(如深度研究智能体、多智能体协作系统),覆盖了RAG、记忆机制、语音交互等关键技术,为不同阶段的开发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
https ://github. com/Shubhamsaboo/awesome-llm-apps
假设你想让AI帮你写一篇关于\“攻击不open的OpenAI\“的短文,原始提示词可能是:\“你是一个网络喷子\“。
使用PromptOptimizer优化后,对比AI生成的结果会发现,优化后的提示词能让AI输出更全面、更贴合需求的内容——这就是PromptOptimizer的核心作用:通过智能优化提示词,让AI更好地理解你的需求。
随着大语言模型(LLM)的普及,越来越多人开始使用AI工具处理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但实际使用中,很多人都会遇到类似的困扰:同样的AI模型,别人用起来效果惊艳,自己却总得不到满意的结果。
这其中的关键差距,就在于\“提示词\“的质量。提示词是用户与AI沟通的桥梁,其清晰度、完整性和精准度直接决定了AI的输出效果。然而,写出高质量的提示词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对于普通用户来说门槛较高。因此,如何降低提示词创作难度、提升提示词质量,成为了提升AI工具使用体验的重要课题。
PromptOptimizer作为一款专注于提示词优化的工具,针对性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其核心亮点包括:
智能优化能力:通过算法一键优化原始提示词,支持多轮迭代改进,即使是没有提示词撰写经验的用户,也能快速生成高质量提示词。
对比测试功能:直接展示原始提示词与优化后提示词的AI输出结果对比,让用户直观感受到优化效果,理解提示词优化的价值。
多模型适配:支持OpenAI、Gemini、DeepSeek、智谱AI等主流AI模型,针对不同模型的特性优化提示词,确保在各类AI工具中都能发挥作用。
隐私安全保障:所有数据处理都在客户端完成,API密钥和历史记录本地加密存储,不经过第三方服务器,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
多场景支持:提供Web应用和Chrome插件两种形式,既能在专门界面优化提示词,也能在使用AI工具的过程中随时调用,适配不同使用场景。
https ://github. com/linshenkx/prompt-optimizer
假设你有一份包含公式、表格和多语言内容的学术论文PDF,需要将其转换为可编辑的Markdown格式。使用MinerU,只需简单操作:
上传PDF文件后,工具会自动识别文档布局,区分标题、段落、公式和表格。对于其中的数学公式,如微积分方程,MinerU会将其精准转换为LaTeX格式;复杂的实验数据表格则会被转换为结构化的HTML表格,保留原有的行列关系;文档中夹杂的英文摘要和中文正文也能被准确识别并区分。
转换完成后,你会得到一份排版清晰的Markdown文件,其中公式、表格与正文内容完美融合,且去除了原PDF中的页眉、页脚和页码。无论是直接编辑、导入笔记工具,还是用于大模型训练数据预处理,都能显著提升效率。
PDF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文档格式,在学术研究、商业报告、技术文档等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然而,PDF的设计初衷是保证文档展示的一致性,其内容提取和编辑却面临诸多挑战:
复杂布局处理困难:多栏排版、图文混排、不规则文本分布等情况,往往导致提取的内容顺序混乱。
特殊元素识别不准:公式、表格、手写体等元素难以被准确转换为可编辑格式,尤其是科学文献中的复杂公式,容易出现符号错误或结构错乱。
多语言支持不足:包含多种语言的PDF文档,在OCR识别时常常出现字符混淆、语义断裂等问题。
扫描件处理低效:扫描生成的PDF本质上是图片集合,传统工具的OCR识别速度慢、准确率低,难以满足批量处理需求。
这些问题使得PDF内容的二次利用效率低下,尤其对于需要频繁处理学术论文、技术手册的研究者和从业者而言,高效的PDF转换工具成为刚需。
MinerU作为一款专注于PDF转换的工具,针对性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其核心亮点包括:
智能布局理解:能够识别单栏、多栏及复杂布局,按人类阅读顺序提取内容,确保转换后文本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特殊元素精准转换:自动识别并转换公式为LaTeX格式、表格为HTML格式,保留原文档的结构和语义,尤其在学术文献处理上表现突出。
强大的OCR能力:支持84种语言的识别,能自动检测文档语言并选择合适的OCR模型,即使是扫描件或包含手写体的PDF,也能保持较高的识别准确率。
多场景适配:支持PDF、图片等多种输入格式,输出包括Markdown、JSON等多种可编辑格式,满足笔记整理、数据预处理、内容再创作等不同需求。
高效与灵活兼顾:支持CPU、GPU、NPU等多种设备运行,通过sglang加速技术可实现每秒万级令牌的处理速度,同时提供命令行和API两种使用方式,适配批量处理和集成需求。
https ://github. com/opendatalab/MinerU
想象你需要创建一个简单的产品展示页面。打开Onlook后,你可以直接输入文字描述:\“一个带有导航栏、产品图片展示区和联系表单的单页网站,风格简约现代\“。几秒后,工具就会生成一个基础的Next. js页面框架。
接下来,你可以像使用Figma一样,用鼠标拖动调整导航栏的位置,通过右侧工具栏修改字体大小和颜色——这些操作会实时反映在页面上,同时代码编辑器里的TailwindCSS代码也会自动更新。如果你想添加一个新的产品卡片,只需点击插入按钮并拖拽到合适位置,对应的JSX代码会自动生成。整个过程中,你既能看到可视化的设计效果,也能随时查看和编辑背后的代码,实现了设计与开发的无缝衔接。
在网站和应用开发过程中,设计师和开发者之间往往存在一道鸿沟。设计师习惯使用Figma等可视化工具创作界面,而开发者需要将这些设计转化为代码,这个过程不仅耗时,还容易因为理解偏差导致最终效果与设计初衷不符。
即使是设计师自己尝试开发,也会面临代码学习门槛高、视觉效果与代码实现不一致等问题。传统的代码编辑器专注于文本输入,缺乏可视化操作能力;而Webflow等可视化工具虽然降低了开发门槛,却在灵活性和代码掌控力上有所欠缺。因此,如何让设计与开发过程更高效地结合,成为提升前端开发效率的关键问题。
Onlook作为一款面向设计师的可视化代码编辑器,针对性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其核心亮点包括:
可视化与代码同步:提供Figma式的可视化操作界面,拖拽、点击等操作会实时转化为Next. js和TailwindCSS代码,让用户在直观设计的同时,掌握代码逻辑。
AI辅助开发:支持通过文本或图片生成初始项目框架,借助AI快速将设计想法转化为可运行的代码,降低开发启动成本。
实时预览与编辑:一边修改设计元素,一边在预览窗口查看效果,同时在代码编辑器中观察对应的代码变化,实现\“所见即所得\“的开发体验。
品牌资产管理:内置品牌资产和设计令牌管理功能,便于统一维护网站的颜色、字体等设计系统,保证视觉风格的一致性。
多页面管理:支持创建和导航多个页面,满足复杂网站的开发需求,同时保持各页面设计风格的统一性。
https ://github. com/onlook-dev/onlook
假设你需要让AI处理一系列关于自然语言处理(NLP)的资料,并能回答相关问题。使用Cognee,只需几步就能实现:
首先,导入Cognee并设置API密钥,然后添加一段关于NLP的文本:“自然语言处理(NLP)是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检索的交叉学科分支。”接着调用“cognify”函数,让系统对这段信息进行处理和记忆。最后,当你查询“告诉我关于NLP的信息”时,AI会基于已记忆的内容,准确回复:“自然语言处理(NLP)是一门跨学科领域,涉及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检索,专注于计算机与人类语言的交互,使机器能够理解和处理自然语言。”
这个过程中,Cognee不仅记住了原始信息,还对其进行了结构化处理,让AI能更深入地理解和关联信息,即使后续添加更多相关资料,也能快速整合并提供连贯的回答。
随着AI智能体(Agents)的发展,其处理的任务越来越复杂,需要处理大量的对话历史、文档、图片和音频转录等信息。然而,传统的大语言模型(LLM)存在“健忘”的问题——无法长期保存和关联信息,每次交互都像是“重新开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检索增强生成(RAG)系统应运而生,通过将信息存储在数据库中,让AI在需要时检索并使用。但传统RAG系统往往架构复杂,需要开发者处理数据加载、存储、检索等多个环节,开发成本高,且难以实现信息间的深层关联。因此,如何为AI智能体提供简单、高效、可扩展的“记忆”能力,成为了提升AI处理复杂任务能力的关键。
Cognee作为一款专注于AI记忆的工具,针对性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其核心亮点包括:
简化开发流程:只需5行代码就能实现AI的记忆功能,大幅降低开发者的工作量,替代复杂的RAG系统,减少开发成本。
多类型信息处理:支持关联和检索过去的对话、文档、图片和音频转录等多种类型的信息,满足AI智能体处理多样化数据的需求。
灵活的数据管理:通过Pydantic即可将数据加载到图数据库和向量数据库,支持从30多种数据源摄取数据,同时能对数据进行灵活操作。
高效的信息关联:不仅能存储信息,还能建立信息间的关联,让AI在回答问题时能调用相关联的内容,提供更全面、准确的结果。
https ://github. com/topoteretes/cognee


文章作者: ZejunCao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ZejunCao !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