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之下,全是代价:硅谷顶级VC深入300家公司战壕,揭秘成本、路线、人才、产品四大天坑


繁荣之下,全是代价:硅谷顶级VC深入300家公司战壕,揭秘成本、路线、人才、产品四大天坑

仅用于站内搜索,没有排版格式,具体信息请跳转上方微信公众号内链接

整理|王启隆
出品|CSDN(ID:CSDNnews)
投稿或寻求报道|zhanghy@csdn. net
AI热潮的另一面是什么?
在聚光灯无法照亮的角落,那些真正用代码、数据和不眠不休的夜晚构建着AI未来的“Builder”们,他们正在经历什么?他们的“Playbook”(战术手册)上,写下的究竟是通往圣杯的地图,还是九死一生的航海日志?
最近,硅谷顶级投资机构ICONIQCapital发布了一份名为《TheBuilder’sPlaybook》的2025年度AI报告。他们没有采访那些在发布会上侃侃而谈的CEO,而是深入了战壕,对全球300家正在构建AI产品的软件公司(包括工程主管、AI负责人和产品负责人)进行了对话。
这份长达67页的报告,描绘一个高歌猛进、势如破竹的黄金时代,而是用冷静到近乎残酷的数据,揭示了繁荣之下的真相:
每一步看似光明的进展,背后都标记着惊人的代价、艰难的权衡和巨大的不确定性。
报告将围绕构建者最关心的五个核心问题展开,这也是报告的五大支柱:
产品战略(Product):该造什么样的AI?“原生”与“赋能”的路线之争,理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
市场策略(Go-to-Market):AI怎么卖?价值与定价的世纪难题,免费午餐还能吃多久。
组织人才(People):谁来造?组织、人才与速度的生死较量,精英的代价有多高昂。
成本投入(Cost):代价是什么?烧钱背后的账本,每一分钱都流向了哪里。
内部生产力(Productivity):AI如何赋能自身?“吃自己的狗粮”,为何也如此之难。
产品战略:造什么?
在AI领域,所有构建者首先面临一个根本性的身份选择题:你是“AI-Native”(AI原生)还是“AI-Enabled”(AI赋能)?
AI原生:整个产品和商业模式都围绕AI构建,AI是地基,是心脏。比如ElevenLabs、Sierra。
AI赋能:在成熟的SaaS产品上,嫁接AI功能,提升自动化、个性化和效率。比如Miro、Atlassian。
报告用一张图揭示了两者间的残酷差异:
洞察1:原生碾压赋能,历史包袱是最大的枷锁。
数据显示,47%的AI原生公司已经进入“规模化(Scaling)”阶段,而AI赋能型公司这一比例仅为13%。更可怕的是,仍有11%的AI赋能公司在“预发布(Pre-Launch)”阶段挣扎,而AI原生公司几乎全部(99%)都已将产品推向市场。
这背后隐藏的真相是:为一辆行驶中的汽车换引擎,远比从零开始造一辆新车要困难得多。
AI赋能型公司面临着技术债、旧架构、固有工作流和用户习惯的重重阻力。将AI“塞”进一个非AI设计的系统里,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复杂性和妥协。而AI原生公司,从第一行代码开始就为AI而生,团队、技术栈、数据流都是最优解。它们没有历史包袱,只有前进的速度。
这对构建者的启示是:如果你是一家成熟的SaaS公司,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引入AI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一场深刻的组织变革和架构重构。试图用“打补丁”的方式拥抱AI,很可能会被原生对手用速度和体验彻底击败。
洞察2:从“买铲子”到“自己炼钢”,模型选择的“不可能三角”。
公司如何选择大模型?是直接调用API,还是自己微调,甚至从头训练?
数据显示,大多数公司(80%)仍依赖第三方API,这是最快、最省事的路径。但一个更值得关注的趋势是,高增长公司(HighGrowthCompanies)更倾向于“微调现有模型”(77%)和“从头开发专有模型”(54%)。
为什么?因为他们触及了AI产品的天花板——“成本-性能-定制化”的不可能三角。
第三方API:性能不错,但成本高昂且不可控,定制化能力弱,还面临供应商锁定的风险。
微调(Fine-tuning):提升了特定任务的性能和定制化,但需要数据、人才和算力,成本和技术门槛陡增。
自研模型:终极定制化,可能实现极致性能和成本控制,但这是只有少数巨头和明星创业公司才玩得起的游戏。
报告进一步揭示了大家在做选择时的核心考量:
准确性(Accuracy)以74%的得票率遥遥领先,成为首要因素。但成本(Cost)以57%紧随其后,这与去年的报告形成了鲜明对比。
去年,成本还是最不被关心的因素之一。
这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模型层的“商品化”正在加速。
随着DeepSeek等高性价比模型的崛起,大家不再盲目迷信最强的模型,而是开始精打细算,寻找“够用且便宜”的最优解。
洞察3:多模型(Multi-model)是唯一的出路,别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
报告显示,受访公司平均使用2. 8个不同的模型供应商。从OpenAI到Anthropic,再到Google、Meta和开源的MistralAI,大家都在采取一种“鸡尾酒疗法”。
一位产品副总裁一语道破天机:
“我们使用不同的专有和第三方模型,因为客户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专用模型能帮我们更好地定制体验……同时,我们也能提供更灵活的价格选项,并不断尝试新的模型和商业机会。”
这对构建者的启示是:未来AI应用的核心竞争力,可能不在于你押中了哪个单一模型,而在于你是否构建了一个灵活、可插拔、能够动态路由的多模型管理架构。这个架构能让你根据任务类型、成本预算、延迟要求,智能地选择最合适的模型,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结构性优势。
洞察4:AgenticWorkflows(智能体工作流)是新战场,高增长公司已在抢滩登陆。
大家都在用AI做什么类型的产品?
最引人注目的是“Agenticworkflows”,高达79%的AI原生公司和62%的AI赋能公司都在构建它。这是一种能自主理解目标、拆解任务、调用工具并执行复杂流程的AI系统。
报告进一步显示,47%的高增长公司已经将AIAgent投入生产环境,而其他公司的这一比例仅为32%。
这意味着,AI的价值正在从“生成内容”的辅助工具,进化为“完成任务”的自主伙伴。这不仅是技术的跃迁,更是商业模式的颠覆。一个能够7x24小时自主工作的“数字员工”,其想象空间远超一个简单的聊天机器人。
市场策略:怎么卖?
好的产品造出来了,但怎么卖出去?
AI的定价,是所有CEO和CFO夜不能寐的难题。
洞察5:普遍的“免费午餐”,不可持续的“防御性策略”。
报告揭示了一个普遍现象:大多数AI赋能公司选择将AI功能作为高阶套餐的一部分(40%)或完全免费提供(33%)。
ICONIQ的洞察一针见血:
“大多数支持AI的SaaS供应商似乎将AI视为一个平局打破者(tiebreaker)或向上销售的钩子(upsellhook)——还不是它自己的利润中心。”
这是一种典型的防御性策略。在竞争对手纷纷上线AI功能时,免费提供是最快跟上、防止客户流失的方法。但这也是一颗“糖衣炮弹”。
大模型的推理成本(InferenceCost)是按token或调用次数计算的,这是一个巨大的可变成本。
一个“PowerUser”的重度使用,很可能让你的利润瞬间蒸发,甚至变成亏损。而那些不使用AI功能的用户,则会因为感觉“没用到”而增加流失风险。
正如报告里采访的一位产品副总裁所说:
“订阅模式对我们没用。
重度用户用得太多,导致负利润;而不用的人则有流失风险。考虑到高昂的可变成本,我们正计划转向基于使用量(usagebased)的模式。”
奥特曼以前在采访也吐槽过类似的问题,但他找不到比订阅更好的方式。
这对构建者的启示是:“免费”或“打包”的AI功能只是权宜之计。
从第一天起,你就必须构建对AI使用情况的遥测(telemetry)和ROI追踪能力。只有当你能清晰地向客户展示AI为他们节省了多少时间、创造了多少价值时,你才有底气推行基于使用量或基于结果的定价,从而避免陷入“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窘境。
洞察6:透明度与治理,从“可选项”到“必选项”。
当AI产品从玩具变成企业级工具,客户的追问也变得尖锐:“我凭什么相信你?”、“你的决策依据是什么?”
报告显示,随着产品成熟度的提升,提供“模型透明度报告”或“AI如何影响结果的基础洞察”的公司比例急剧上升。在规模化阶段,高达72%的公司都提供了某种程度的AI可解释性。
在安全与治理方面,“人机协同监督(Human-in-the-loop)”是目前最主流(66%)的护栏。这说明,在AI的“完全自动驾驶”时代到来之前,我们仍然极度依赖人类的智慧和直觉来作为最后一道防线。
这对构建者的启示是:不要把AI治理和可解释性看作是法务部门的事。它是一个核心的产品特性,是构建客户信任的基石。尤其是在医疗、金融等高风险行业,一个无法解释的“黑箱”AI,商业价值为零。
AI产品爆发,但你的痛点解决了吗?
8. 15-16北京威斯汀·全球产品经理大会PM-Summit,3000+AI产品人社群已就位。
添加小助手进群,获取这份报告PDF的原文+中文翻译版,抢占AI产品下一波红利!
进群后,您将有机会得到:
·最新、最值得关注的AI产品资讯及大咖洞见
·独家视频及文章解读AGI时代的产品方法论及实战经验
·不定期赠送AI产品干货资料和秘籍
组织人才:谁来造?
AI竞赛,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赛。
但人才的代价有多高昂?一个顶级的AI团队又该如何搭建?
洞察7:AI领导力,1亿美元营收是分水岭。
你的公司需要一个“首席AI官”吗?
报告显示,当公司年营收超过1亿美元后,拥有专门AI/ML领导者的比例从33%跃升至50%以上,并在营收超过10亿美元时达到61%。
这表明,AI在早期可以是一个分散的R&D项目,但当公司规模化后,运营复杂性激增,必须有一个集中的所有者(centralizedowner)来统一AI战略、协调资源、推动落地。否则,AI很容易沦为各个部门的“自留地”,无法形成合力。
洞察8:人才争夺白热化,最缺的还是“造枪的人”。
目前公司最需要哪些AI人才?
AI/ML工程师以88%的需求率高居榜首,平均招聘周期长达70天,是所有岗位中最难招的。其次是数据科学家(72%)和AI产品经理(54%)。
当被问及招聘速度时,46%的受访者认为“不够快”,而导致缓慢的首要原因(60%)是“缺乏合格的候选人”,远超“成本限制”(49%)和“竞争激烈”(35%)。
这对构建者的启示是:市场上不缺会用AI工具的人,但极度缺乏能从底层构建、优化和部署AI系统的人。
这意味着,除了外部招聘,内部培养和技能提升(upskilling)将变得至关重要。同时,这也为那些提供AI工程师工具、简化开发流程的平台(如Anyscale,Modal)创造了巨大的机会。
洞察9:AllinAI,高增长公司的唯一选择。
高增长公司是如何配置他们的工程团队的?
报告预测,到2026年,高增长公司的工程团队中,将有37%的人专注于AI,而其他公司仅为28%。
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它意味着对于顶尖玩家而言,AI早已不是一个“部门”或一个“功能”,而是整个研发体系的重心。这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个关乎存亡的必选项。他们正在用最宝贵的资源——工程师的时间,为公司的未来下注。
成本投入:烧多少?
谈论AI而不谈成本,就像谈论火箭而不谈燃料。
这部分的数据,可能是整份报告中最“劝退”也最发人深省的。
洞察10:成本结构演变:从“人”贵到“电”贵。
AI项目的钱都花在哪了?
在预发布阶段,人才成本(薪资、招聘)占据了预算的半壁江山(57%)。这时,最贵的是人的大脑。
但随着产品走向成熟、用户量激增,成本结构发生了戏剧性的反转。在规模化阶段,人才成本占比下降到36%,而基础设施和云计算成本(22%)、模型推理成本(13%)、模型训练成本(12%)三者相加,占据了近一半的预算。
简言之,创业初期,你为精英付薪;产品成功后,你为算力付费。
这种成本结构的转变,对公司的财务模型和融资策略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洞察11:推理成本,正在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报告进一步揭示了不同阶段的月度AI支出,数字令人咋舌。
模型训练成本:从预发布阶段的月均16. 3万美元,飙升至规模化阶段的150万美元。
模型推理成本:高增长公司在规模化阶段,月均推理支出高达230万美元,是其他公司的两倍多!
推理成本是AI商业模式中最凶猛的“现金焚烧炉”。
它与用户活跃度直接挂钩,每一次用户交互都在消耗真金白银。一个看似成功的病毒式增长,很可能在财务上是一场灾难。
这就是为什么API使用费(70%)被列为“最难控制的基础设施成本”。
也是为什么转向开源模型(41%)和优化推理效率(37%)成为公司降本增效的首选。
这对构建者的启示是:如果你的商业模式严重依赖大模型推理,那么你的CFO和技术团队必须像一个人一样思考。成本优化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生死攸关”。量化(Quantization)、蒸馏(Distillation)、缓存(Caching)、使用更小的专用模型等技术,必须成为你技术栈的标配。
内部改造:从哪开始?
在用AI改造世界之前,公司首先要用AI改造自己。
但这场内部革命,远比想象中要复杂。
洞察12:从“授权”到“使用”的鸿沟。
报告显示,虽然平均有70%的员工可以接触到内部AI工具,但只有约50%的员工在持续使用它们。在年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大企业中,这个使用率更是下降到44%。
纽约人寿的首席数据与分析官DonVu如是说:
“仅仅部署工具是导致失望的秘诀,尤其对大企业而言。要真正赋能员工,你需要将工具的可用性与一套脚手架(scaffolding)结合起来,包括培训、树立标杆、以及最重要的——领导层的不懈支持。”
工具的变革,永远追不上习惯的惯性。
员工不使用新工具,往往不是因为工具不好,而是因为学习成本、对未知的恐惧、以及缺乏清晰的激励和指引。
洞察13:编程助手(CodingAssistance),AI内部应用的最大公约数。
在众多的内部AI用例中,哪个的ROI最高?
无论是从普及率(77%)还是对生产力的最大影响(65%)来看,编程助手都一骑绝尘,遥遥领先于内容生成、知识检索等其他所有用例。
报告指出,高增长公司平均有33%的代码是在AI的辅助下完成的,高于其他公司的27%。
受访者普遍认为,在这类用例上,AI带来了15-30%的生产力提升。
用AI来帮助那些构建AI的人,从而更快地构建出更好的AI。它证明了,在当前阶段,AI对结构化、逻辑性强的任务(如编程)的赋能效果,远超那些需要创造力、同理心和复杂商业判断的任务。
这对构建者的启示是:如果你想在公司内部推动AI落地,请从你的工程团队开始。让他们成为AI的第一批受益者和最坚定的拥护者。
一个尝到甜头的工程师,胜过一百页的宣传PPT。
···
📢AI产品爆发,但你的痛点解决了吗?
2025全球产品经理大会
8月15–16日 
北京·威斯汀酒店
互联网大厂、AI创业公司、ToB/ToC实战一线的产品人
12大专题分享,洞察趋势、拆解路径、对话未来。
立即扫码领取大会PPT
抢占AI产品下一波红利


文章作者: ZejunCao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ZejunCao !
  目录